|
|
|
内 容 提 要
当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规划现象、城市问题,这是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没面临过的问题。显然,西方城市理论与中国的城市规划实践之间存在较深的裂痕。只有把“在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转变为“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才能正确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和适应实际的需要,故推动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十分必要。 本书确定了城乡规划学、政治学和传统文化相交叉的研究方法,以传统政治文化作为研究视角,以城市规划过程(规划政策制定阶段、规划实施阶段)作为研究主线,以四大基本参与主体(政府部门、规划咨询机构、利益集团、市民)在规划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行为后果(规划现象)为依据,对四大主体行为产生的取向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本书也为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 本书适合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人士、城市规划从业工作者、高校规划专业学生阅读参考。 序言 (一)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改变着我国的城乡空间面貌,展示着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繁荣和行业的兴旺。但是,在对城市规划活动本质的认识上,各类从业人员还存在诸多差异。笔者在与规划从业人员或政府规划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时发现,他们对规划现象的理解带有较多的“技术理性”特点;在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人员交流时发现,他们对规划现象的理解却带有较多“理想主义”特点。对城市规划活动本质理解的差异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规划从业人员认为规划理论“不值一钱”,而规划理论研究人员认为规划从业人员“不可理喻”。这种现象凸显了城市规划理论的某些尴尬,即中国当前的部分城市规划理论与中国城市规划的实际并不吻合。看来,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具有裂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弥合这些裂痕,将城市规划理论与中国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当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多数人将城市规划本质特征看作是对城市空间和土地进行安排的一项技术。这种强调“实用主义”的论断,可能来自于当前的一个普遍心态,那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习惯于将城市建设水平的衡量标准物质化,常常以城市的发展规模、占地面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建设投入等要素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指标。但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思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认识是多么的“片面”。如果说城市规划仅仅是一项对城市空间和土地进行安排的技术,那么这种论断很显然无法回答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具体问题:①谁来进行城市空间和土地安排?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城市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问题,即城市规划的参与主体是谁。②参与主体凭什么来进行城市空间和土地安排?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涉及权力问题,这属于政治学的研究范畴。③参与主体怎样安排空间和土地?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城市规划参与主体的价值取向问题,这属于意识形态范畴。④参与主体对空间和土地安排的程序是如何进行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城市规划过程阶段的设置问题,需要以过程的思维观来分析这个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不仅仅是对城市规划理论的逻辑思辨,而是上述内容的确会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这些粗略的分析很快就会发现,把“工程技术”作为城市规划的本质属性确实不够全面。实际上,城市规划的工程技术特性更多是表现在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而城市规划方案编制仅仅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目的在于为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工程技术理性”不足以全面、客观地表征城市规划过程的本质属性。以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属性来表征整体过程的属性,既不客观也不全面。笔者厘清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说明本书的研究并没有沿着规划工程技术的常规路线进行,而是从更为宽阔的领域去探索城市规划现象的本质特征,这是对规划本体理论的一次探索。 (二)
城市规划是政府及其相关参与主体,利用公共权威为实现某种特定的城市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行动安排,涉及全体市民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政府、规划(咨询)机构、利益集团(开发商)和市民等多个主体参与,保障落实规划政策的基础是权力,开展规划活动是为了实现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这些特征足以说明,城市规划活动是一项高度政治化的活动,具有公共政策的意味。城市规划活动所具有的政治属性,是本书研究得以开展的逻辑基础。
城市规划活动总是开端于某项社会问题,或是为了城市扩展的需要,或是为了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的需要,或是为了满足某些城市建设意愿需要等。继而围绕这些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后对政策方案内容实施和落实。这些规划事件的发生具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即总是存在开始、发展和结束等阶段,进而说明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是一个过程。沿城市规划活动的过程进行探索,是本书研究遵循的逻辑主线。 在实践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城市规划活动是一项有意识的人类活动。人的意识活动及由意识控制下的行为,是城市规划活动得以开展最基本的要素。意识,即价值取向;人的行为,即参与主体的行为。可以说,城市规划活动中的城市规划现象,就是参与主体在自身价值取向的支配下,各参与主体行为的集合。价值取向驱动参与主体行为,行为结果产生规划现象,这就是城市规划活动中价值取向、行为及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这个逻辑关系来看,价值取向是城市规划活动开展的起点,是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生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故传统政治文化可以作为分析城市规划行为取向的视角。
总之,城市规划活动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性,即城市规划活动是一项公共政策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参与主体行为取向作用的结果。本书正是将城市规划看做一个公共政策过程,并以城市规划现象为导向,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视角来认识规划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 (三)
从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方法上看,城市规划活动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实证的”是指事实是怎样的,关注的是事实的“实然”部分,可以通过经验或观察的方法来检验真伪,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规范的”是指应当怎样,通常通过逻辑推理完成,关注的是“应然”内容,更多的带有主观价值判断,这是人文社科研究开展的基础。从研究对象来看,本书是以城市规划现象为导向,侧重于对城市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进行分析。因此,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规范的”一面,即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去寻找价值取向与行为现象之间的联系。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当前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价值取向,一定是对既有的中国传统政治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价值取向,是当前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的价值取向即传统的,中国的政治文化即民族的,当前的行为取向即现代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本书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传统的——民族的——现代的逻辑维度,为“在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向“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的转化的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即对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我们当前正面临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全球化进程对我国城市规划参与主体行为取向会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这个问题,笔者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诚然,由于知识能力有限、经验积累不够,本书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完善,甚至有错误的地方。但笔者相信,本书的研究已经对西方学理与当前中国实际相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这应该是一个值得鼓励的研究方向。 彭觉勇 2015年5月 前言
笔者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工作,在此期间,参与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工作,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大量城市规划现象,并发现在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对部分城市规划现象关注还较少。由此,笔者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希望对自己在规划过程中所接触的规划现象开展初步研究。
如何串联这些复杂的规划现象进行系统研究,这是笔者面临的第一个难题。通过借鉴政治学理论和研究发现,尽管规划现象纷繁复杂,但这些现象始终会围绕一条主线发生,这就是城市规划过程。也就是说,一切规划现象都会发生在规划政策制定过程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同时也可发现,城市规划具有浓郁的政治属性。研究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现象发生的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发现,任何城市规划现象都是参与主体行为的集合,规划现象只不过是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的具体结果。由此,笔者通过梳理发现,四类参与主体的参与行为具有普遍性,即政府部门、规划咨询机构、利益集团(开发商)和市民等四大主体在规划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他们是推动规划过程顺利开展最基本的力量。通过这一现象也可发现为各个参与利益主体搭建了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平台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研究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各参与主体在规划过程中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因此,在研究具有浓郁政治属性的城市规划活动中,可以以传统政治文化为视角,对参与主体的行为产生的源头(即取向)进行剖析。由此,笔者建立了研究认识的全部框架和研究内容。
笔者对城市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发现,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中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笔者认为,不同参与主体对城市规划过程中利益的追求,实际上受到了民族个性的深刻影响。因此,研究规划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是认识中国城市规划现象的关键,这也是本书的重点研究内容。本书大部分源自笔者的博士论文,并融入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
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致力于推动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二是尝试将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作为认识中国城市规划现象的一个突破点;三是尝试以跨学科的视角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研究。 由于知识水平与时间关系,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肯请读者批评指正,为谢! 彭觉勇 2015年5月 目录 1绪论1 1.1选题背景1 111规划理论“重物轻人”2 112忽略过程公平透明5 113西方规划理论占据主导地位7 114中国规划理论面临新的创新环境11 1.2问题的提出13 121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需要进行变革13 122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是理论变革的关键14 123“中国的具体实际”是研究开展的重要切入点15 124问题的提出16 1.3释题19 1.4研究意义23 1.5研究内容28 1.6研究方法29 161研究的思维模式29 162具体的研究方法30 1.7研究框架32 2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的政治学理论34 2.1本书需要借鉴的政治学理论34 211为什么要借鉴政治学理论35 212需要借鉴哪些政治学理论37 2.2政治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41 221西方政治学发展历程41 2.2.2中国政治学发展历程45 2.2.3政治学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对比分析47 2.3政治文化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49 231政治文化学的研究进展49 232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成果55 3规划过程的政治属性分析59 3.1国外城市规划政治属性的相关研究59 311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理论的政治属性研究59 3.1.2小结一65 313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规划理论的政治属性研究66 3.1.4小结二71 3.2国内城市规划政治属性的相关研究72 321相关研究成果介绍72 322小结三83 4规划过程与参与主体85 4.1规划过程分析85 411规划过程需要解决的主题85 412规划过程的组成阶段89 413规划过程特征分析91 414规划过程的“两段式”划分92 415规划现象是构成规划过程最基层的细胞93 4.2规划过程的参与主体93 421人与城市规划94 422人在参与规划过程中的存在状态98 423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类型105 4.3小结107 5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与取向109 5.1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109 511行为的内涵109 512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及表现方式112 5.2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120 521行为取向的内涵120 522行为取向的产生123 523人类的行为取向由社会化作用产生125 524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127 5.3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与取向之间的关系128 531取向主导行为129 532行为反映取向129 533文化是行为和取向的共同内核129 5.4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取向如何影响行为130 541行为取向为参与主体行为提供动机130 542规划目标是全体参与主体共同的行为取向130 543规划目标是参与主体共同追逐的理想131 544行为取向形成的文化塑造着人类的行为131 5.5小结131 6传统政治文化作为分析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视角133 6.1传统政治文化与规划过程133 611传统政治文化塑造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133 612传统政治文化如何影响规划结果134 6.2传统政治文化使规划过程表现出民族性137 621传统政治文化使本民族参与主体的行为呈现出共性137 622传统政治文化稳定而又持久地影响本民族的行为取向138 623传统政治文化使各民族对城市的未来产生不同的期待138 6.3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差异比较及对规划的影响139 631本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环境是规划理论产生的土壤139 632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对规划过程产生的影响140 6.4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规划过程141 641被传统政治文化渗透的中国人141 642传统政治文化对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影响142 6.5传统政治文化作为分析视角的框架144 651概念结构144 652参照系145 653传统政治文化视角145 7规划政策制定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149 7.1规划过程的两个阶段149 711规划政策制定阶段150 712规划政策实施阶段151 7.2规划政策制定阶段151 721问题的提出与筛选151 722确定规划目标155 723规划方案编制156 724选定规划方案158 725政策制定过程的反馈159 7.3规划过程政策制定阶段四大参与主体的行为159 731政府部门的参与行为159 732规划(咨询)机构的参与行为161 733利益集团(开发商)的参与行为162 734市民的参与行为165 7.4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的规划政策制定过程166 741伦理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轴166 742价值取向选择是规划政策制定的基础167 743价值取向决定着规划政策制定的权力分配168 7.5政府部门行为取向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168 751规划问题提出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169 752规划目标确定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173 753规划方案设计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178 754规划方案选定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180 755规划政策制定反馈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182 7.6规划(咨询)机构行为取向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184 761规划问题提出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185 762目标确定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185 763规划方案设计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186 764规划方案选择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186 765决策反馈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187 766规划机构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分析188 7.7利益集团行为取向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191 771利益集团在规划政策制定阶段的行为取向192 772利益集团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分析194 7.8市民行为取向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196 781市民在规划政策制定阶段的行为取向197 782市民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分析198 8规划政策实施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200 8.1规划政策实施过程200 811规划政策实施是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 812规划政策实施过程的三个组成环节202 813规划政策实施的解释环节202 814规划政策实施的组织环节203 815规划政策的实施环节204 8.2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及传统政治文化分析205 821规划政策实施解释环节的行为取向205 822规划政策实施组织阶段的行为取向207 823规划政策实施环节的行为取向208 824政府部门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理解209 8.3规划(咨询)机构的行为取向及传统政治文化分析210 831规划(咨询)机构的行为取向210 832规划机构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理解211 8.4利益集团的行为取向及传统政治文化分析212 841利益集团的行为取向212 842利益集团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分析214 8.4市民的行为取向及传统政治文化分析215 851市民在规划政策实施阶段的参与行为215 852市民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理解216 9全球化语境及应对策略思考218 9.1规划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全球化语境218 911政府部门行为取向发生的变化220 912规划机构行为取向发生的变化220 913利益集团行为取向发生的变化221 914市民行为取向发生的变化221 9.2如何融入全球化222 921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变”222 922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不变”22310结论和展望225 10.1本书的主要结论225 10.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29 后记232读书期间发表的论文234 参考文献235 |
|
| ||||||
|
| ||||||
|
| ||||||
|
| ||||||